路透香港5月8日 - 最新数据显示,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业者借西方同业高风险业务收缩之机,大幅扩张在海外的支付和贸易网络。
据美国支付和合规科技公司Accuity周一公布的数据,中资银行所运营的所谓“关系银行”的数量,从2009年的65个飙升到2016年的2,246个,增幅高达3,300%。
相比之下,全球范围内这种关系银行业务的数量同期却下滑25%,主要因为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削减与亚洲、非洲等地区较小型银行客户的联系。
关系银行业务指的是一种银行间关系,个人和公司可籍此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转移,从而有利于全球贸易。
虽然中资关系银行的增长是从一个很低的基数起步的,而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份额还相当小,但迅猛的增长凸显出中资银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正在快速全球化,支持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这种鲜明的趋势暗示,在欧盟和美国的全球性银行对关系银行业务的较高风险和成本感到担心之际,中资银行意识到可以抓住机遇为中国国际贸易提供协助,”Accuity的战略事务全球主管Henry Balani说。
Accuity汇编的这些数据是从标准清算指令中提取出来的,这些指令来自全球238个国家与或地区的平均2.9万家银行。
全球银行面临来自监管的巨大压力,要防范洗钱与恐怖主义融资,对于其经手的各笔资金的来源需严密审查。
美国监管机构自2009年底以来开出了逾160亿美元的反洗钱违规罚金,据香港咨询公司Quinlan & Associates汇编的资料,去年全球各地银行花在反洗钱合规上面的资金估计高达120亿美元。
面对不断高涨的合规费用,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在许多情况下不如干脆砍掉风险较高地区的小型银行业务客户更加划算。
例如数据显示,一马发展(1MDB)(注:马来西亚国有基金)卷入的洗钱丑闻爆出后,马来西亚的代理银行关系从2014年的1595个锐减至去年的621个。
Balani表示,美国的监管压力也可能使得以人民币进行交易对于银行更有吸引力,而不是使用美元,因为不管美元交易发生在何处,都得接受美国监管。
“美元主导全球贸易,但存在美元使用下降而人民币使用上升的走势,”他说。(完)
编译 王洋/张涛;审校 艾茂林/高琦
我们的标准: 汤森路透“信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