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MP专栏》中国电力需求激增 电力系统不堪重负
路透伦敦1月15日 - 中国电力系统已经变得不堪重负--甚至在12月和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寒冷天气之前就已经力不从心。
路透伦敦1月15日 - 中国电力系统已经变得不堪重负--甚至在12月和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寒冷天气之前就已经力不从心。
路透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12月16日 - 最近几年中国在全球玉米交易中缺席,这看上去非常惹眼,特别是在与国内玉米消耗速度对比的情况下;中国正在努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并坚持自给自足。
第二波的打击是海运市场进口煤炭价格巨幅上升。这显然很大程度与中国实质禁止澳洲煤炭进口有关;澳洲是全球最大炼钢用焦煤出口国,用于发电的动力煤出口则是位居全球第二大。
路透澳洲朗塞斯顿11月26日 - 中国非正式限制进口澳洲煤炭,不仅仅打击了澳洲的煤炭生产商,还连带打击了国内的钢铁生产企业,并帮助了其他地区的煤炭业者。
全球石油出口大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在4月大打价格战,中国炼油厂商趁机大量购买,导致5-9月成为中国原油进口量最大的五个月。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中国央行在9月15日发布了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有序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文中在健全利率调控体系一节中提到了“结构性流动性短缺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料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框架,在发展方向上指向“国强”与“民富”,在运行形态上指向“行稳”与“致远”。沿循这一战略定位,构建“双循环”的关键在于用好改革开放与制度优势的两大重器,同步打造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的六大支柱。
中国央行于9月15日开展了6,000亿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此后又连续开展大额逆回购操作,银行间资金面显著转松。截至9月25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下滑至1.1%,7天亦跌至1.97%。鉴于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市场不再担心货币政策收紧,但对资金面的担忧却并未完全消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面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意味着扩大内需的“量变”,更指向了内需动力模式的“质变”。在此前以“外循环”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长期沿循“对接国际需求→制造业加大投资”的需求传导链条。这一链条虽然拉动了内需规模的高增长,但是也引致了投资占比过高、居民消费不足等结构性失衡。更为重要的是,内需的源动力仍然较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本质上是“伪内需”模式。
路透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9月15日 - 大豆通常占美国每年对华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半左右,但在2020年上半年,猪肉却一反常态地和大豆一道站上美国对华出口额榜单之首。中国国内猪肉产量骤降,促使这个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努力通过进口来填补蛋白质缺口。
2020年,疫情的场景转换提升客户需求与模式创新的适配程度,催化出数字经济的加速进化与重心下沉。眼下企业中报出炉,其中蕴藏的种种细节验明了数字经济的路径探索与价值发现,值得揣摩。从内部看,疫情开启了中国企业数字化的全新升维空间,二季度数字经济营收快速反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获得了共生共荣的土壤。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内外经济循环的宏观格局之变,离不开内外价值链的微观基础之变。在“外循环”所主导的发展阶段,中国国内价值链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失衡的内外价值链结构。受此影响,中国产业体系以单一环节对接全球价值链,放大“被脱钩”风险。中国企业所采取的“抱团取暖”策略,也难以应对全球大变局的系统性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7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其对政府债权规模与上月持平,意味着人民银行并未购买国债。市场关于人民银行入市买债的讨论就此尘埃落定。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全球局势剧变之中,2020年中国经济开始迈向“双循环”新格局。从历史进程、全球环境和发展目标来看,这一变革与1913年前后美国经济的“双循环”演进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指向了大国经济发展和全球格局迭代的一般性规律,进而赋予了历史经验以现实性的启示意义。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5月至今中国货币政策边际变奏,叠加近期国常会、陆家嘴论坛频出的政策信号,使得市场预期陷入纠结。我们认为,面对长期化的全球疫情,中国货币政策打的是一场志在长远的“持久战”,对政策走势的前瞻也需要跳出“速胜论”、“速退论”的窠臼,放眼于“战局-战略-战术”的全局推演。